新疆慢慢的变成了“国欣”发力的主战场。“清明节之前,我们启动了在新疆的棉花播种工作,目前已播种1万多亩。”4月6日,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春恒告诉记者。
卢春恒给记者展示的一段视频显示,他们在新疆的植棉工作已经实现了机械化,甚至,棉花播种机居然达到“无人驾驶”的程度。“利用卫星导航技术,播种机可以自主行进,不仅速度快、效率高,而且播行直、接行准,播种质量更高。”卢春恒说。
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,是“国欣”的子公司之一。“国欣”的总部在河北省河间市,全称是“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”。“早在1997年,我们就开始在新疆进行棉种推广,从最初的四五千亩,已发展到现在的7万多亩。”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对记者说。
河间市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成立于1984年,创始人是卢怀玉的父亲卢国欣。卢国欣现在的职务是国欣总会董事长。在四季如春的国欣科研智能温室里,今年75岁的卢国欣精神矍铄,对“国欣”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:“我们成立这个组织,目的很简单,就为了解决卖棉难问题。”当时,他们和天津一家棉纺公司进行对接,企业要什么棉花,他们就种植什么棉花,一下子解决了卖棉难。
卖棉不再难,受益的是棉农。国欣总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,会员一度发展到6万多户,“国欣”在多个省份开办的农场总规模最多时曾超过8万亩,成为全国最大的棉农经济技术合作组织。
有需求就有市场。向来崇尚“顺天时、借地利、靠人和”理念的“国欣人”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涉足棉种领域。“起初,主要是引进和代理国外棉种。”国欣棉花研究所所长徐东永介绍说,2005年,他们培育出自己的第一个棉种,此后,一发而不可收,目前已成功培育30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棉种,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集棉花育、繁、推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之一。
然而,受多种因素影响,从几年前开始,许多地方的棉花种植培养面积持续下滑,棉种市场逐渐萎缩,怎么办?“到新疆去!”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卢怀玉,和他的父辈们相比,视野更加开阔,“新疆地域广,日照时间长,很适合种植棉花。同样一个品种,在新疆的亩产至少比在内地高出50公斤。”
从河北到新疆,“国欣人”并没有照搬在内地的种植模式,更没有简单选用已有棉种,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培育新品种。“育种过程很复杂,周期也很长,但最难的,是如何满足棉农一直在变化的种植需求。”徐东永说,为了更好的提高育种的速度和质量,他们购买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设备,引进了多名技术人才,围绕“高产、优质、抗病、宜机采”等技术指标,精心培育优质品种。位于南疆塔河的国欣农场里,部分棉田的籽棉亩产已超越500公斤。
“目前,我们和河北省农科院一位退休专家合作培育的棉花新品种即将面世,今年将进行大规模推广。”国欣总会董事长特别助理孙顺超告诉记者。
“国欣”在新疆的7万多亩棉田,分布在北疆、南疆的29个农场。除了场长等少数几个工作人员由“总部”委派外,其他人员全部来自新疆当地。“有些农场建设在戈壁滩上,开始的时候,没水没电,大家只能住在地窝子里,加上当地昼夜温差大,很艰苦。”2015年被派到新疆工作的卢春恒说,好在,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棉农的支持,“国欣棉在新疆实现了快速成长。”
作为一家援疆企业,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每年向对口帮扶村捐资捐物,帮助乡亲们修房筑路、助农增收。同时,热情参加公益基金捐赠活动,每销售一袋棉种,就向棉棉爱心基金捐赠1元钱,资助新疆地区的贫困学生,仅此一项,“国欣”的付出每年就超过10万元。
“国欣棉扎根新疆,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。”卢怀玉和记者说,仅他们在新疆的棉种加工厂,就在当地招录了200多名工作人员。“大家在国欣获得了不错的收入,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融洽。”
卢春恒举例说,尔族小伙儿穆太力普和妻子都是新疆国欣种业有限公司的员工,夫妻俩每月的工资有9000元左右。“穆太力普会说汉语,有时候,让我们在当地招工。我们的工作环境好,工资有保障,每天工作8小时,而且提供食宿,很多人都愿意到我们公司上班。”
“国欣人”在新疆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的认可。2019年3月,新疆轮台县委、县政府给国欣总会发来表扬信:积极承担社会责任、展现社会担当赢得了全县各族人民的广泛赞誉
“品种过硬是做好种业的前提和基础。提升我国棉花生产的竞争力,核心是提质、节本、增效。”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,身兼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的卢怀玉深有感触地说,“今后,我们将坚守棉花种业,加快优质品种的研发,把更多资源向新疆倾斜,让我们的优势在新疆得到体现,全力支持新疆棉花的生产。”